最新文章

  • 18 Mar
    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热门文章

  • 18 Mar
    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时间: 2020/03/18   作者:   点击:

  

 农林经济管理 学科学术型博士研究生
学位授予标准

一、学科概况和学科方向

(一)学科概况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是一门涵盖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综合性学科。该学科以“三农”问题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理论和实证研究。该学科旨在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具备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决策及微观管理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学科现设置农业经济理论与管理、农村财政与金融、农村与区域发展三个研究方向。学科的发展目标是立足湖南,辐射中部,面向全国,通过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产出,力争建成学科整体实力居省内一流、全国知名,在粮食经济、农村金融、农村发展等领域具有优势,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政策咨询的重要基地。

湖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设置在经济学院,起源于湖南大学农学院农经系,创建于1951年,1952年调整到华中农业大学,1982年恢复重建并开始招收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现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湖南省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团队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1996年获得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得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得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申报成功;2018年获得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为湖南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2004年分别获批湖南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首批重点研究基地和省级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首批重点研究基地。

本学科已形成了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气氛活跃、学风严谨的研究队伍。现有32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14名,45岁以下教师占68.75%。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教育部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教指委委员1名。省121人才第一层次人选1人,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5名,省哲学社会科学百人工程人选2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人。近五年新增国家自科和社科项目16项,博士后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5项,省社科重大项目5项。在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等出版专著37部,发表CSSCI论文178篇。有5位教师的6项科研成果获国家领导人及省部级领导批示,获省级科研成果奖5项。近五年有3篇博士论文获得省级优秀博士论文。

(二)学科方向

1农业经济理论与管理:研究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相关政策问题。包括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方法、农村合作经济、农村收入分配、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优化配置与管理、农业保护的理论与政策、农业技术经济、农业经济史、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关联产业的发展与政策等。

2农村财政与金融:研究金融理论与政策、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普惠金融、农村合作金融、农业财政与税收、农业项目投资理论与利用、农村社会保障和保险等。

3农村与区域发展: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发展与农技推广领域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包括农村经济增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人口与发展、贫困、城市化和工业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技推广体系、农村基层组织与村庄治理等。

二、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获得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该熟练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同时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的成果。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前者是研究经济活动客观规律的基本理论,后者是研究宏观管理政策、提出政策建议的基本理论和工具。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农林经济管理的研究既依赖于系统、熟练地掌握实证分析方法,也需要运用规范分析方法。前者的基本知识体系既包含经济学理论、计量经济学、博弈论等分析方法,也包含实地调查、参与式评估等研究方法;后者要求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进行理论和政策研究,同时也需要具有广阔的国际和历史视野。

研究农林部门的经济活动涉及农林产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及其规律,因而必须具备必要的农学、食品科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研究农林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涉及现实社会中的个人和群体行为,因而必须具备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此外,高水平的应用性理论研究不仅需要深厚的哲学素养,需要中国和世界地理、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也需要来自于实践的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良好的学术素养是农林经济管理博士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与创新的基础。农林经济管理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学术素养包括: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和献身农林科学事业的理想;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勇于对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进行探索;能够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开拓创新;能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及成果;在科学问题凝练、研究方案与实施、研究结果分析和成果形成的整个科研过程中能善于团结合作,发挥团队的作用。

2.学术道德

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树立学术自律意识。在学术活动中,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遵守约定俗成的引证准则。承担学术著作发表或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应责任,根据实际参与者的贡献大小和自愿原则依次署名,或由作者共同约定署名顺序。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和经济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国家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能力结构

1.获取知识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博士研究生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主要包括:辨别、选择知识的能力,运用现有工具获取需要的知识的能力;对所需要的知识进行梳理、分类、归纳的能力;跟踪本学科学术研究前沿、获取新的学术信息和新的研究方法,并进行选择、整理的能力;以多种交流方式获取学术新知、捕捉学术发展动向的能力。

2.学术鉴别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博士研究生应具备进行学术研究和科学创造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对已有理论、方法、设计等的可行性、合理性的鉴别。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博士研究生要能够对既有文献的科学价值进行识别,去伪存真;能够对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筛选;能够对学术命题的真伪进行判别;能够独立进行学术思考和价值判断。已有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应从内容的可操作性、数据的可靠性或研究方法的有效性,以及研究逻辑的严密性来判定。在研究实践中培养和形成对研究问题、研究过程、已有成果等进行分析鉴别的能力。

3.科学研究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博士研究生要具备提炼科学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中应当学会从社会经济生活及文献中发现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现实问题,并从中提炼出有学术价值的科学问题,建立符合逻辑、具有理论支撑的研究框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独立制定具体研究计划、建立理论和实证模型、收集整理文献数据和相关信息、组织实地调查、组织参与式项目的试验及评估、进行计算机分析和模拟以及对结果提出科学解释的能力。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完成1个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报告或科研项目实施方案或总结报告。

4.学术创新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博士研究生在博士学习阶段,应当具有创新思考的能力,能够敏锐地发现社会现实与理论、与前人研究成果之间的矛盾,能够基于坚实的基本理论和严密的逻辑提出新的解释,建立科学的分析框架和实证模型加以验证,并且把新发现有效融入已有的理论体系。农林经济管理博士研究生要善于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捕捉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要具有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具有挑战学术难题的科学精神;要善于从实际中发现关键性与现实性的问题,提出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研究课题,并开展创新性研究和取得创新性成果。

5.学术交流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博士研究生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能够通过各种交流方式有效吸收学术发展前沿成果,同时充分展示和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能够从同行的批评和评论中吸取有益的思想和方法,以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研究。应当能够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参加学院及以上的学术报告10次(其中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1次),在一级学科范围内做学术报告3次,在学院范围内作学术报告1次。

6.教学与其他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博士研究生应通过给本科生上课、协助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掌握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具备单独承担本科生课程的能力。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所涉及领域和对象特点,要求博士研究生还应具备下列能力:与政策制订者和执行者沟通,有效地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通过大众传播方式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对大众的普及知识;深入农村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与农民和基层工作人员有效沟通,获取第一手资料;组织参与式实验、推广和评估工作;组织团队进行合作研究。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博士论文选题必须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应与一定层次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对学科前沿领域、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当来自农业部门的实践或梳理、比较相关文献时发现的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实际问题,并且能够从中提炼出具有创新价值,可以通过实证方法检验的科学问题。

按照培养注重科研创新的要求,博士研究生在进行开题论证前,必须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国内外近年来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分析、筛选出与本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有代表性的文献,并认真阅读和了解本研究领域知识的形成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形成选题思路。文献阅读的数量至少应该在 100篇以上,国外文献要达到20%以上。阅读的文献应该反映论文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近5年内的重要文献要达到50%以上,部分文献可以考虑从最早发表时期的经典文献开始。论文选题确定以后,博士研究生开始撰写论文综述,其篇幅应控制在 10000 字左右。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首先是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主要简述本选题相关研究的预期成果,该成果在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其次是国内外研究进展,要从研究问题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等方面,全面、系统、有针对性地对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进展、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再次是本论文选题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介绍论文选题的预期目标,提出关键科学问题,明确主要研究内容,形成研究思路,设计技术路线等;还应对本论文选题的创新性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

完成论文综述和主要课程学习后,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选题,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般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5人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并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确保选题的科学性、前瞻性、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选题和综述阶段,博士研究生须撰写小论文一篇,公开讨论2次。

2.规范性要求

根据学科研究的应用性质,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必须符合本领域的研究范式,按照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律,从发现实际问题和提炼科学问题开始、再确定研究目标内容和范围,明确提出可验证的假设、建立符合逻辑的研究框架,选择科学的理论和实证模型,收集必要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的途径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直至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找到科学的解释并讨论其政策含义。本学科博士学位论文在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行文格式等方面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包括封面、版权页、目录、摘要、主体、成果、致谢、参考文献等部分。论文主体部分可分为四大模块,即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结论与政策建议。在论文总体框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视各领域的要求不同,文献综述可以与理论基础合并,研究内容分析可以再细分为若干篇章。结论与政策建议模块一般要就论文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或结果,与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展望。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论述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表述观点须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论据取材要可靠,对数据须进行客观性分析或描述,数据统计分析要透彻、科学;图表等要求规范清楚,自明性强。分析过程中,要使用国际通用的数学公式、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学科认可的统计分析软件和统计结果表达方式。数据结果要使用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专业术语要采用本学科通用的书写格式。

3)行文格式。博士学位论文应在符合国际通用的图书格式要求基础上,还特别注意学术论著的相关格式要求。引用前人的观点及成果时应做到客观公正,所有被引用的观点、数据、图表等均应在文中给出明显的文献标注,防止产生知识产权纠纷,尤其要杜绝有意或无意的学术侵权问题。所有参考文献必须在文章所参考的地方一一对应列举,参考文献标注格式规范。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时间不少于2年。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后,经过导师和所在学科审定同意,要在答辩前进行预答辩和论文双盲评审。论文盲审由研究生院统一送教育部论文评阅中心进行审阅。博士研究生及其指导教师,应该在收到论文评审意见后,根据专家意见对论文作相应的修改、补充、完善。经过修改并达到相应质量标准后,学位论文还要通过由答辩委员会组织的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人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 1人。学位论文答辩,是展示研究生全面工作、学术修养、研究水平的综合过程。博士研究生需要认真准备,直接、正面、简要回答问题;对于不清楚或者不了解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如实回答。要根据答辩时专家提出的相关建议,对论文做进一步修改完善,最后形成论文正式稿件,报送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审定并存档。

3.质量要求

农林经济管理博士研究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博士研究生需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教学与其他能力。博士论文选题必须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开题报告的文献数量至少100篇以上,字数在12000字左右。博士学位论文字数须在8万字以上,论文总文字复制比不超过20%。博士研究生必须以本人为第一作者或第一指导教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为第二作者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需符合科研成果要求。

4.成果创新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既要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更要体现在解决本学科重要科学问题或提升改进专门方法上做出的创新成果。基础理论研究应当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坚实的理论、遵循严密的逻辑有所深入、提高或修正,不能简单重复、套用已有的研究,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可靠。论文创新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新观点,并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提出农林经济管理发展的新模式或新途径;归纳总结出农林经济管理的新规律和新定理;用新方法解决农村经济社会问题;修正和完善前人的研究成果等。论文所获得的创新性成果必须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在不涉及泄密的前提下,论文中的新方法、新理论、新观点应该在本学科国内外一流的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尤其是要能够得到学术界同行的认可。

博士研究生应该至少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进行阅读、写作和学术交流。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外语水平要达到学校博士学位授予要求。

博士研究生须发表与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且署名单位必须是以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为第一作者单位。其学术论文的数量和级别需达到以下要求之一:①在CSSCI收录的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篇。SCISSCI收录的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


点击下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