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远配教授考察贵州省凯里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
应凯里市王副市长的邀请,经济学院院长匡远配教授于2018年8月8日至13日考察了凯里市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情况。匡远配教授先后考察了云谷田园综合体、巴拉河乡村文化旅游和苗乡锦绣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云谷田园属于台资企业,总占地面积为2500亩,全园建设有农业生产区、旅游观光区,生态农业生产区包括200多亩的温室大棚、30多亩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基地和100多亩特色观光果园。旅游观光区包括生态观景餐厅、云谷烧烤小镇、云溪汤泉会馆、水岸KTV和咖啡馆、袋底洞主题屋、伊甸园婚庆花园、奇趣谷儿童乐园、户外拓展基地。开发与农业相关的旅游休闲业态及配套商业运营,让农业带动旅游,旅游促进农业,打造集生产、科研、科普、展示、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业旅游综合体。它是凯里市首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100个旅游景区、省100个农业园区、省十佳农业园区、省十佳农业旅游景区等。
巴拉河为清水江支流,它是挪威政府与中国政府合建的乡村文化旅游试点,沿岸的苗族村寨,均保留着古朴古香的民族风情文化遗产,可以观赏吊脚楼,体验浓郁的乡村文化生活气息。巴拉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水产养殖,蔬菜、水果、花卉、苗木、药材种植,农林牧渔产品销售,休闲旅游,农机租赁服务。
2016年4月,在梅香手工刺绣基地的基础上,利用闲置的小学,通过政府扶贫资金注入等方式,组建了凯里市苗乡锦绣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村党组织+农户”等方式,积极发展刺绣产业,现已经拓展为以刺绣及服装加工、销售为主,向刺绣技术培训、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合作社先后与多家旅游服务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保证合作社有持续稳定的业务及收入。合作社在脱贫攻坚路上找到了抓手,既解决了“三无”群众增收难题,又有效破解了“三留”难题。截止目前,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2—3个村寨刺绣基地发展,约600余名妇女参与发展刺绣产业,培训绣娘500余人次,绣娘月收入2000-4000不等。
这三个案例中的投资主体、经营形式、产业形态、产业融合模式都存在差异和特色,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有外资引进、涉农企业运营投资和PPP等模式,有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和合作社等组织建设,有田园综合体、多功能农业和农民培训基地等新型业态。通过考察,匡远配教授总结指出:第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第二,农旅融合是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的主要模式和重要途径。要坚持农旅结合,大力发展城郊型经济,推动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第三,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持。需要制定支持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先行区、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和农旅融合发展样板区,解决土地、产品、资金、经营主体等制约因素。第四,要探讨民族地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凯里结合苗族特色和黔东南地区特色,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很好地促进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值得借鉴。